丁丁 @ 2009-10-02:
老师,您好!我想问一个关于样本量的基础问题。通常我们有公式可以计算理论最小样本量。但我想问有没有最大样本量,不得因为如果样本量足够大,我可以证明任何没有实际意义的差别是不是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。比如说,3.75和3.50,SD 都为1.00,如果样本量个为100,不显著。如果是200,就显著了。同理,3.50和3.55,如各有10000,也显著了。但是没有实际意义。我看到很多研究就用这种方法,研究出了很多correlation significant的结果,或两者显著不同的结论。我觉得不对,却没有理论去说它不对。难道真如某人所说, 统计学家可以证明任何事吗?
庄主 @ 2009-10-31:
抱歉,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回复你的问题。最近较忙,忙的原因之一是做有关博客写作的可持续性研究(好像就是在研究我自己为什么不能持续写博客)。
你的问题涉及了样本量和统计显著性两个概念,为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,还需要引入其它三个概念:errors in inferential decision(推断决策中的错误)、power of analysis (检验效能)、strength of relationship 或effect size(关系强度或效应规模,注1)。
我们从统计显著性开始,因为大家在看一个统计分析(如相关、回归、方差等)的结果时,总是首先看其显著性(即p值是否小于预设的α值,如 0.05),然后据此而做出相应的推断决策。如p<α则拒绝零假设、p>α则接受零假设。大家知道,尽管有上述p值做依据,这种决策还可能含有误差。如当p<α时,也许零假设还是对的,这时就有犯概率为p的Type I error(型一或“拒真”错误)。相反,如当p>α时,也许零假设却是错的,这时就有犯概率为1 - p的Type II error(型二或“纳伪”错误)。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些老套的话,但也许不知道这些老土道理是解决很多困惑(包括丁丁的问题)的基本原理。
丁丁关心的是在大样本条件下犯型一错误的可能性。我们先看一下他(她)的例子:有两个均值,分别为3.7和3.5,各自的标准差均为1.0,由于不同样本量而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:
一、当N = 100时,两个均值的联合标准误差 = = 0.14(注2),检验两个均值之差的t = (3.7-3.5)/0.14 = 1.41,其相应的p = 0.160(注3)。
二、当N = 200时,两个均值的联合标准误差 = = 0.10,检验两个均值之差的t = (3.7-3.5)/0.10 = 2.00,其相应的p = 0.047。
可见,随着样本的增大,原来不显著的差别现在显著了,这合理吗?就型一错误而言,完全合理。当N = 100时,如果我们拒绝零假设(即3.7 = 3.5),拒真(“真”= 零假设)的风险由16.0%,太大了,不能容忍;而当N = 200时,拒真的风险降为4.7%,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,所以是合理的。
那么,统计上显著的就一定是实际上重要或有意义的吗?自然不是。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统计显著的结果是重要或有意义?丁丁想知道的大概就是这种判断根据。这种根据,就是我们说的关系之强度或效应之规模(而不是样本最大量问题)。
判断关系强度或效应规模的一个直观(即非正式)准则是两个均值之差要大于均值的十分之一(注4)。如在本例中,均值之差为0.2、远小于均值的十分之一(0.35或0.37,取决于我们以那个均值为比较基准),显然,即使当N = 200时0.2的差别是统计显著的,但其差别还比较小(相对于均值的取值),没有特别的意义。
判断关系强度或效应规模,还有很多更正式的准则,如Pearson’s r(用于关系强度)或Cohen’s d(用于均值之差,注5),两者还可以互相转换(注6)。在本例中,Cohen’s d = 0.2(注7)。按照Cohen的说法,如果d值小于0.3,效应规模为small(小效应)、如果d值在0.5附近,效应规模为medium(中效应),而如果d值在0.8以上效应规模则为large(大效应)。
我们也可以将d转换成Pearson’s r = 0.1。一般说来,r = 0.1 也是一个弱相关。
下图是对以上讨论的一个小结(包括丁丁问题的反面,即如果统计分析的结果不显著时,大样本有什么好处或坏处)。
上图也间接回答了丁丁最后引用的问题“统计学家可以证明任何事吗?”。是的,统计学家可以通过提高样本来拒绝零假设,但是,统计学家无法控制关系的强度或效应的规模。如何提高关系的强度或效应的规模?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、也是一个(数据收集)方法问题。本庄以前曾有涉及、日后有机会还会讨论,这里就不扯开去了。
注释:
注1:两者同义。关系强度多半用于相关或回归分析而效应规模多半用于方差分析。
注2:丁丁没有交代是两个独立样本还是两个非独立样本,我们假定是前者。
注3:双尾检验。p值可以根据给定的t值和自由度数,用Excel里的TDIST函数求出。
注4:所以一般说来,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最好分别修一门专讲数据收集方法课和一(至数)门统计课。
注5:, 此外还有其它很多与Cohen’s d大同小异的计算均值之差的效应规模的公式。
注7:算了老半天,d等于均值之差,这是因为两个组的样本量相等,否则会有所不同或很不相同。
1 comment:
谢谢老师的指教, 非常清晰明了. 您说的很对, 简单的基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.工作一段时间后, 很多东西都还给老师了. 我觉得工作中可能太注重花翘的模型,而忽略了基础.看来还得重新要回来.
再次感谢, 丁丁
Post a Comment